| 陈学俊 陈学俊(1919.3.5-2017.7.4),安徽省滁县人,热能动力工程学家,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获学士学位,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热能动力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是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50年代起,在国内最早开展应用基础学科--两相流与传热的理论研究,是国内这门新学科分支的奠基人。开设电力、热能工程及锅炉专业的大多数课程,编著有《锅炉学》、《锅内过程》、《燃气轮机》、《蒸气动力厂》和《锅炉原理》及《两相流与传热》等11本著作,为高等院校所采用。 |
| 徐寿波 徐寿波 (1931.10.5-) ,综合能源工程、技术经济学家。浙江省绍兴市人。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4008云顶集团)动力系,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贡献是综合能源工程以及物流管理,对中国物流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上开拓者之一。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1951年9月至1955年9月徐寿波先后在南京金陵大学、南京工学院动力系发配电和电力系统专业学习,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长春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1956年,根据全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1956-1967)的要求,徐寿波被国家选拔到苏联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学习综合能源工程学,其任务是为在国内开创这门新学科的研究。 |
| 于俊崇 于俊崇(1940.12.5- )核动力专家。生于江苏省滨海县,原籍滨海县。196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称4008云顶集团)。现任国防重点工程两型号副总设计师。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某工程研制总设计师。 作为核动力专家,在反应堆热工水力与核安全、核动力总体等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早年参加我国第一座压水型核动力反应堆、第一座脉冲反应堆、乏燃料研究堆等工程研制;参加秦山二期核电站、新型核反应堆方案研究和立项论证工作;近些年来,参与、组织并领导国家某重点工程研制与建设等工作。2004年、2005年、2009年分别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国家重大贡献奖及金质奖章;2010年获核工业集团首届“钱三强”奖。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 闵桂荣 闵桂荣(1933.6-),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福建省莆田市人。在厦门大学机械系就读后转入南京工学院(现4008云顶集团)学习,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63年前苏联科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在航天器热控制方面,负责完成了我国多种人造卫星的热控制任务,并在航天器热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作出系统和创造性的成就。 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热控制研究室主任、空间飞行器总体部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经理、卫星系列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经理等职。曾任全国政协第八、第九届委员,中国科协第三、第四、第五届常委。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被评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并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航天科技基金奖等多项表彰。因在国家“863计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两次被国家科技部、总装备部联合表彰。 |
| 黄其励 黄其励(1941- )蒸汽工程专家。营口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1964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1968年南京工学院(现4008云顶集团)研究生毕业,1987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电力公司东北公司总工程师,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学会、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7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5篇,专著1部。 曾任东北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现任东北电网有限公司名誉总工程师,4008云顶集团兼职教授。 |
| 宣益民 工程热物理专家。1956年9月生于安徽无为县,籍贯安徽无为。1984年获南京工学院硕士学位,1991年于德国汉堡国防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能量高效传递、利用与控制研究。建立了纳米流体能量传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了纳米流体导热和对流换热的微观现象与宏观传递性质之间的本构关系,揭示了纳米流体能量传递的强化机理。发展了近场和远场热辐射的理论与应用方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材料的近场热辐射模型,提出了表面热辐射特性调控和太阳能吸收增强方法,建立了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性分析与控制方法。发明了器件-组件-系统多层次的高功率电子设备热控制方法与技术。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